中新網10月11日電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、物理獎、化學獎、和平獎已經頒佈,預測中的中國人或華裔都未獲獎。此後還有一些獎項將陸續宣佈,中國人或華裔能否獲獎,也一直成為華人的期盼。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11日文章表示,沒獲獎並不失落,以平常心待之,更不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研究,能獲獎也不拒絕,表明其研究和貢獻獲得承認是實至名歸。這才是對待諾貝爾獎應有的態度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此前在各種預測中,有一個獎項是最能牽動人心的,或者說可能讓中國人糾結的,就是諾貝爾和平獎。全球最大博彩公司英國立博(Ladbrokes)發佈的今年諾貝爾和平獎賠率中,袁隆平與斯諾登併列排在第四。這也意味著,袁隆平有望獲得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。
  袁隆平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預測,已經有很長時間了,無論這種預測能否實現,都體現出中國人對待諾貝爾獎的心態。比較起來,獲得諾貝爾獎並不重要,面對諾貝爾獎或其他獎項的心態才最重要。因為,得不得獎,太陽每天都會照舊升起,人人都得正常生活,研究人員也得心平氣和地研究和工作。
  因此,面對諾貝爾獎最好的心態就是不卑不亢,以理性的態度對待之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不卑就是不抱酸葡萄心態,不貶低諾貝爾獎,也不以種種理由掩飾對其關註,甚至分析其意義。例如,長期以來把該獎戲謔為“炸葯獎”,並認為那是西方人的游戲,對東方人有成見等等,因而不屑一顧。反過來,對諾貝爾獎不亢就是不對其頂禮膜拜,不以其馬首是瞻,更不以其為評價事物的唯一標準。
  在面對諾貝爾獎的心態上,深陷預測旋渦的袁隆平本人,其實就體現了不卑不亢。早就有一些媒體詢問過或試探過袁隆平本人,對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看法。可貴的是,袁隆平的態度一以貫之,或回答“沒想過要得諾貝爾獎”,或答曰“不奢望”。
  談及原因,也很直白。一是袁隆平在做研究和工作時,並非為了要獲得諾貝爾獎,而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,解決國人的口糧問題,並且要向世界提供一個答案:中國人不僅可以養活自己,而且能幫助養活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饑餓人口。另一方面,按袁隆平的理解,光環是件麻煩事,如果這樣的事多了,自己的正事就會被耽誤。
  當然,袁隆平不奢望諾貝爾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,他已經得到了很多榮譽和承認,幾經“曾經滄海難為水,除卻巫山不是雲”。不算中國的大獎,國際上的大獎袁隆平也得了無數,例如,1995年10月獲得“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”(聯合國糧農組織)、2004年5月獲得“沃爾夫獎”(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)、2004年10月,“世界糧食獎”(世界糧食獎基金會)、2010年3月獲得“法國農業成就勛章”(法國農業部)等,其成就和名望早就如日中天。
  另一方面,袁隆平對待諾爾獎的不卑不亢,也表現在對諾貝爾獎並非不屑一顧,而是比較理性地承認諾貝爾獎的價值。儘管袁隆平本人並沒有直接評價過諾貝爾獎,但是,在評價自己所得的獎項時,間接反映了袁隆平對諾貝爾獎的看法。
  幾年前,袁隆平在接受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“大家”欄目採訪時,提到在他獲得的各種大獎中,他最看重“世界糧食獎”。為何袁隆平最看重這個獎項,看一看這個獎項的來源,就知道個中原因。
  “世界糧食獎”是由197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、美國的諾曼•博洛格(Norman Borlaug)博士創立的。博洛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是,開發出的高產小麥品種,於20世紀60年代在亞洲廣泛推廣,使得這一地區免遭饑荒的威脅。在發表獲獎感言時,博洛格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樣,由於在農業上做出貢獻而獲得這項榮譽。
  但是,由於諾貝爾獎創始人諾貝爾遺囑的限制,後來因在農業上有重大貢獻,讓人類免於饑餓之苦而獲獎者沒再重現。於是博洛格萌發了創立“世界糧食獎”的念頭。經過多年奔走,其倡議先後獲得了美國通用食品公司,以及其他一些企業家的支持。1986年“世界糧食獎”正式創立。
  “世界糧食獎”也像諾貝爾獎一樣,每年頒發一次,被譽為食品和農業領域的“諾貝爾獎”,該獎項於1987年首次頒發。袁隆平最看重“世界糧食獎”,說明其並不排斥諾貝爾獎;而且,如果有幸像博洛格一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,也是對其工作和研究的承認與肯定。但是,這種承認和肯定並非是袁隆平本人所能決定的,也不是他迫切期盼就能獲得的,所以才有不奢望的態度。
  以平常心待之,沒獲獎並不失落,更不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研究,能獲獎也不拒絕,表明其研究和貢獻獲得承認是實至名歸。這才是對待諾貝爾獎應有的態度。(張田勘)  (原標題:聯合早報:面對諾貝爾獎 心態比獲獎更重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d91xddwq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